潘小忠,1968年生于宜兴,2017年正高级工艺美术师,2021年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6年第二届)、2015年首届“景舟杯”铜奖得主,江苏省著名陶艺家,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民国制壶名家冯桂林传人。80年代进厂,是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工艺师之一",擅长方器全手工制作。
潘小忠老师于80年代中期进入宜兴紫砂厂学艺,开始了自己弃木工从陶艺的艺术生涯,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作为冯桂林先生的传人,潘小忠和桂林先生孙女冯勤芳一起研习桂林先生创作手记,深悟紫砂创作之道,使其制作技艺突飞猛进。加之潘小忠孜孜以求、勇于进取、不断实践的创作之心,多位名家大师悉心指导,其作品可谓泥、形、工、款、功俱佳,成为中青代不可多得的实力派艺人。其作品无论制作工艺,亦或线条处理,无一不尽显其良好的紫砂天赋和独到的创作理念。
2012年应邀参加清华大学陶瓷艺术大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整个行业同期总共3人),为其以后的紫砂创作和行业影响力又增添了一定含金量,其作品后期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值得关注。
冯桂林(1902-1946),男,字民生,宜兴人,近代紫砂壶名家,被誉为一代英才,为江苏省立陶器厂“利永陶工传习所”第一批艺徒,师从范大生、程寿珍等名师。冯桂林擅于长松、竹、梅的题材,所作无不精致细腻,他继承传统,时出精品,创作设计许多新壶,如竹根壶、圆竹段壶、松段壶、梅桩壶、三友壶、四方竹段茶具等,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冯桂林一生紫砂壶作品非常多,且极富创新意识,仅仅新品种类就已经多达200余种,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实为紫砂壶史上少有的奇才。
冯桂林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业,应该说十分遗憾,而到他的孙辈,三个孙子也没有做壶,潘小忠和桂林先生孙女冯勤芳一起研习桂林先生创作手记,深悟紫砂创作之道,作品有桂林遗风,无论是光货还是花货,韵味十足,成为紫砂伉丽、壶艺双飞的模范,一对真正的"桂林传人"。
徐汉棠,1932年出身于陶艺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于五十年代初拜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景舟的大弟子。1960年随同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
作品被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还先后应邀赴美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和技艺表演,为传扬紫砂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