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强,男,2005年正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946年生于江苏宜兴蜀山,字乐人,室号“醉陶斋”。1959年进厂从师谈尧坤、范泽林学习陶刻,1962年又转师老艺人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先生教泽,从事陶刻创作,1975年进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后致力于紫砂艺术的创作研究。惜于2024年1月27日逝世。
鲍志强大师善设计,尤擅陶刻装饰,对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设计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别树一帜。曾数十次获国内、国际金奖,作品被收藏于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并多次出版专著和举办个人展览。
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总工艺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紫砂鉴藏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第五届、第六届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师(国际级)大师作品展评评审委员。
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 ,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江苏宜兴人,陶刻大家。是著名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下传徒弟有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
他在同一器具上能用左右手同时题书作画,可谓宜兴紫砂陶刻历史上的独创绝技之一。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多样,也将时代风貌融入其中。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紫砂陶刻作品,题材广泛,画面内容包含山水、花鸟、人物等;书法则包括正、草、隶、篆、钟鼎文、甲骨文等各种书体,刀法精妙且丰富,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力和造诣。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吴云根(1892-1969),又名吴芝莱。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14岁拜汪生义为师。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成为“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为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吕尧臣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吴云根学到老,做到老,一生奉献,勤劳纯朴,光明磊落,勤劳纯朴,公私分明。制器讲究形似,更重神似,识其品相,尊重规律,从自然中体验,从实践中融会贯通。
纵观老艺人吴云根一生,为人仗义耿直、宽厚善良、对人真诚;工作上顾全大局、尽职敬业;艺术上博采众长,成就卓越,蜚声壶界,并有“声名盖及师,来者有几人”的赞语;新中国成立后,他尤其是在带徒授艺、培养人才方面,没有门户之见,热诚和蔼、平易近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紫砂艺术人才,为传承紫砂艺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