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仙,女,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2005年研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艺传承代表人,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随朱可心学习研究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抽象与自然写实相结合是她的壶艺风格。2018年2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75岁。
汪寅仙14岁便开始学习紫砂陶艺,好学精进,17岁已成为紫砂工艺厂的辅导老师。数十年的创作经验,使其拥有精湛的制壶功夫和对紫砂泥性透彻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获选为国家礼品,出国参展并受国家博物院收藏。
其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
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运色上汪寅仙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其光素器则讲究整体结构慎密及线条流畅,以简练的形式表达紫砂器特有的美感与深度。近年来越见成熟自信的创作中,散发着韵味无穷的艺术质感。汪寅仙并与中央美院张守智教授等艺文界人士何作,尝试不同风格的砂壶制作,成绩斐然,大大拓展其艺术创作空间。
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师从著名老艺人吴云根学习制壶技艺,后随朱可心学习研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
吴云根(1892-1969年),又名吴芝莱。1892年生于宜兴和桥,14岁拜汪生义为师。1915年到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厂任技师、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术员、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任技师、1954年进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11月开始为紫砂厂招收第一批学员传授紫砂制作技艺、195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为紫砂“技术辅导员”,成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艺人”之一。为当今紫砂艺术界培养出了如高海庚、汪寅仙以及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极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大师和名家。
朱可心(1904-1986),出生于宜兴丁蜀镇。原名凯长,后改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宜兴紫砂名艺人,花货巨匠,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14岁拜汪生义为师学艺,1931年受聘于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技师、工场教员,作品《云龙鼎》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特级优奖”。1954年受命组建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先后授艺带徒数十人,名艺人有李芹仙、汪寅仙、李碧芳、潘春芳、许成权、范洪泉、谢曼伦、曹婉芬、王小龙、高丽君等,1957年参加全国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六十至七十年代设计新品达百余种,分别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所收藏。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紫砂壶制作大师、著名陶瓷艺人、江苏陶瓷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