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国强,197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2019年正高,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2016年 第二届),首届“景舟杯”金奖得主,陶都宜兴制壶名人,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无锡轻工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八十年代末期学艺,至今二十年。90年代初师从张庆臣,后与亲弟袁小强又得到国大师何道洪的悉心指导,经刻苦钻研,技艺基本功扎实,尤以全手工见长。作品多以难度较高的菱花、方器、素器等为主,制作工艺精湛,稳重而朴实。九十年代作品都为台湾市场专销,赢得很高声誉,多次获奖,成为紫砂工艺青年艺人中的稳健型,实力派代表人物。
袁国强老师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不单纯是造型的区别,在造型之外更深层的是他对艺术的悟性而引发的作品的韵味,他的作品有千年紫砂自身的面貌和语言,也有他朴实无华的执着追求的努力。因此,作品传统味浓郁中透出他特有的清新和典雅。
平日生活中袁老师热爱自然,热爱摄影。在他看来,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生长规律,万物的存在是创作来源的本质,无论形无论气,融合的气度稳重而朴实,正如袁老师做人之理一般。
传统作品,它讲究扎实的基本功,所以你的基本功在学习之初,必须要很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在继续发展,起步的时候以模仿为主,比如像顾老的一些传统作品,仿古、石瓢都是这一类的,以模仿为主,提高你的传统作品基本功的基础,慢慢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后,融入自己的一些思想、想法。做一些改进或者创新,在这个基础上在发展,不脱离传统,又完全有传统的影子在。
因为传统壶好在哪?第一,简介,线条好,第二他有一个强大的实用功能,那么任何一个壶的设计之初,你不能离开它的一个实用功能,因为壶是用来泡茶的,所以你有了这个实用功能之外,它就会有很多的限制,所以传统壶就有这方面的优势。
何道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宜兴蜀山人,生于1943年。拜师于王寅春门下,深得名师真传,练就制作方器、圆器与筋纹器等器形的扎实功底。而后并获素有"陈鸣远第二"之称的裴石民先生指导,琢磨花货及仿生蔬果的制作技艺。曾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修习陶瓷相关课程,深研造型、装饰设计,涵养创作美学。
1958年进紫砂工艺厂,师从王寅春、裴石民学艺,1976年进中央工艺美院深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香港茶具文物馆、中央工艺美院收藏或选作国家礼品。何道洪是一位难得的制作技术全面的紫砂陶艺家,熟悉掌握各种砂壶制作技法,深知泥料特性及配色学问,兼具丰富的制壶经验与美学理论基础,其作品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何氏风格":手法细腻到了极致,却昂然地透出敦厚的气质和豪放遒劲的力感。于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
三十多年来,塑造了百余个作品,种类有圆器、方器、塑器、筋纹器等,还有花瓶、花盆、果品、小动物等摆件装饰品。既是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特艺品,也是实用性强的日用品;既有可容水80斤的特大"道方壶",也有拇指般小的"微形什锦壶"。在装饰手法上有乳雕和半乳雕之装饰,有应用字画嵌泥装饰,有开片裂纹及嵌银丝等装饰。1985年赴日考察期间,受到当地极其热烈的欢迎及赞赏。正值创作丰收期的何道洪,在紫砂艺术中的发展,受到众人期待。2000年作品《壁钰壶》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2001年作品《神竹壶》获轻工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多篇论文发表在《江苏陶瓷》等杂志,2001年出版个人专著《珍壶藻鉴》。
袁国强老师的作品多以难度较高的菱花、方器等为主,制作工艺精湛,稳重而朴实。九十年代作品都为台湾市场专销,赢得很高声誉,后组建紫砂工作室,专业创新和制作紫砂精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宜兴陶都这片沃土,曾经养育了许许多多像顾景舟、蒋蓉这样的工艺美术大师,袁国强老师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紫砂艺术有了一种浓浓的眷恋之情,而他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美的独特感悟力,又使他在这一片已然是“姹紫嫣红开遍”的艺术热土上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在连续几年的丁蜀镇全手工制壶大赛中他总能把第一名收归自己囊中。
创作间隙,他总是肩背相机,东临绝顶,西越大漠,南越雪域,北穿林海,自然的灵趣,光与影的洗礼,给了他无限的灵感,使得他在紫砂艺术创作中才情勃发,于是“云顶”、“凌花”、“圆珠”接连问世,各类奖杯接踵而来。
袁国强老师的壶,在精工之中,越看越耐看,越看越有味,这“味”,就是神韵。袁国强老师的作品有千年紫砂自身的面貌和语言,也有他朴实无华的执着追求和努力。因此作品传统味浓郁中透出他特有的清新和典雅。所创作品题材广泛,各具神韵,深受瞩目,用写意的手法和夸张的构思营造的壶艺作品不拘一格、追踪时代的步伐,富有想象力和时代感。